農業(yè)農村部日前宣布,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100億元資金,重點支持發(fā)展農產品加工、建設特色產品基地等。農業(yè)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說,將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(qū)建設,引導龍頭企業(yè)到糧食主產區(qū)和特色優(yōu)勢區(qū)建立精深加工基地,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強縣,改變目前農村賣原料、城市搞加工的格局。
在一些農村,提起農產品加工,有人就覺得非常艱難。為何?因為一些人想著,搞加工就是大廠房、大機器、大規(guī)模,需要大量資金,需要高深技術,需要專業(yè)人才……總之困難重重,無法搞,搞不成。這種認識是不符合農產品加工業(yè)實情的,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產品加工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改變農產品加工格局,有資金支持固然很重要,但如果不破除陳舊觀念,即使支持再多資金也難以見到多大的成效。農產品加工這個領域很廣泛,可深可淺,可大可小。既有那種投資較大、技術要求高的項目,也有簡便易行、花錢不多的產業(yè)。尤其是在食品加工方面,許多項目是農民自己都掌握的蒸煮烹炒等平常技術,投資并不大但市場銷路很好,只要找對思路就可以做到。
比如,用小麥面粉加工成的饅頭、包子、餃子、面條、煎餅等,一學就會,不需要多少技術。家家要有的,人人要吃的,天天要用的,日常銷量肯定大。現(xiàn)代社會生活節(jié)奏快,尤其是城里不少市民忙著上班,沒有時間去做,有的也不愿意勞心費神,愿意花錢買個現(xiàn)成、圖個方便。
城里許多大小超市里速凍餃子等面粉加工食品,大都不是農村生產的,而是由城里的食品加工廠生產運輸過來的。農村也有條件加工這些農產品,為啥不做?技術不是那么復雜,投資不是那么多,只要找準市場、批量生產,就可以脫貧致富。
有的農產品采摘時間短、難于保存,加上地理位置偏僻,交通不便,運不出去。想要加工這樣的農產品,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?辦法當然是有的,關鍵還是要轉變思路。
比如香椿嫩芽,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,但采摘時間短、難于保存,怎么辦?一個思路,是因地制宜搞鄉(xiāng)村旅游,吸引城里游客踏青賞花,又采又吃又帶走;另一個思路,是尋找簡單加工技術,把技術傳授給農民,家家戶戶搞加工,再找企業(yè)把產品統(tǒng)一包裝統(tǒng)一品牌,銷往城市的大小超市。這樣做,投入少、成本低、風險也不大,既利用了當?shù)靥厣Y源,又迎合了本地市場的“口味”。
換思路就有新格局。搞農產品加工,需要破除神秘感,比如做泡菜、腌鴨蛋、霉干菜……是不是加工?韓國人靠做泡菜的技術,每年出口大量韓式泡菜,為韓國換回10多億美元的外匯,這給我們以有益啟示。同時,搞農產品加工還需要打破思維慣性,多方拓寬產品功能,比如一根普通的竹子,由它加工而成的產品可達1500多種。當然,搞農產品加工,一定要結合市場需求定位,并不一定非要搞高大上的項目,而是要多想想如何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搞加工。